低落棉高质量是纺纱流程中永恒的课题,特别是在清梳联、精梳工序,是低落棉、高质量的关键技术之所在。但是,目前由于纤维质量发生了变化,在低落棉、高质量、高产量的实施过程中,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矛盾,亟需解决这些瓶颈,才能实现高质量、低落棉、高产量纺纱工艺技术的应用推广。
一、传统高质量低落棉存在的问题
1.1 设备革新的滞后性
梳理设备、清梳联与精梳技术革新与原料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,排杂落棉可调空间有限,控制难度较大。控制中,多落棉容易调节,少落棉也容易调节,但是合理落棉存在一定的问题。部分企业对传统设备性能缺乏了解,不能充分利用新工艺或者革新改造设备。
1.2 工艺调整的局限性
目前,高质量、高产量的发展趋势:锡林高速梳理,刺辊锡林大速比提高梳理效果,精梳等隔距锡林大扇面、高密度顶梳、高钳次、多落棉实现高产量和高质量;生条重定量,高出条速度,精条重定量;梳棉和精梳,多落棉、多排除以求高质量。以上几点,是高质量的捷径,高成本换取质量提升,工艺上调整较为容易。但是增加落棉后,质量不一定超过合理落棉的质量。其局限是:注重工艺调节落棉的量,但忽视前后系统的合理分配落棉,即把该落下来的杂质、疵点、短绒落去,把可纺纤维保留。
1.3 器材选配的盲目性
梳理器材选配方面,沿袭传统配置只是借用,对新器材、新理念缺乏大胆的尝试。例如,梳棉锡林的选配上,只注重传统型号,对新型号认知不清晰,缺乏研究。特别是一些非棉纤维上,梳理理念已经发生变化,仍在采用传统器材,造成了落棉的增加,质量和产量仍然得不到提升。精梳器材盲目选配选配大扇面锡林130-137°,顶梳36-40针/cm,落棉增加很多,但是质量提升空间受到限制,目前经过优化和改进,120-130°已经能够满足需要。
1.4 系统控制的片面性
短流程清梳联目前的趋势:一抓、一开、一混、一清、一除、一喂、一梳。精梳发展趋势,预并、条并卷联合机、精梳机。为了保证质量,其工艺路线贯彻:强开、强打、强清、强排,提高质量就是降低速度、提高落棉,控制落棉就是降低质量、降低速度,缺失在系统流程中进行合理分配落棉和系统控制,对落棉降低后带来的短纤维含量增加,缺乏系统的分解与控制,片面采用工艺,造成后道工序质量受到一定影响。同时,对落棉的控制,只关注量,缺少质的系统性量化和控制。
二、低落棉高质量实施方向和目标
2.1 低落棉高质量控制方向探讨
目前,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企业对产量、质量、成本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在降低落棉率的情况下,实现高质量、高产量,是必须面对且认真研究的课题。有三个研究方向:
(1)以提高产量为重点,适度降低落棉率且保证质量稳定性的发展方向。
(2)以降低落棉率为重点,保证高质量、高产量的发展方向。
(3)以提高质量为目标,保证产量和落棉率提升的发展方向。
因此,传统采用低产量、高落棉以求产品高质量的工艺思路,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质量控制和生产的需要。实践表明,随着纺织机械高产量、高速度、高效能的设计、发展和革新,低产量、高落棉的工艺思路无法保证好的产品质量。具体普梳方案质量对比见表1,精梳梳理方案质量对比见表2。
表1 普梳现代梳理方案与传统梳理方案质量对比 品种:C9.7tex
表2 精梳现代梳理方案与传统梳理方案质量对比 品种:CJ14.6tex
表中分析:现代梳理方案采用了新型的器材、新设备、新工艺,从梳理强度和降低落棉的角度进行了质量控制,质量提升效果较为明显;而传统的梳理工艺流程,借用传统的设备工艺,从降低产量的角度去实现高质量的提升,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。
2.2 低落棉高质量目标分析
低落棉不是越低越好,而是把容易在梳理区、牵伸区形成浮游纤维的8-12.7mm短纤维含量合理控制,并提高梳理强度和伸直度,把8mm以下不可纺纤维和杂质疵点落除。实践中,根据原棉的短绒和含杂合理制定目标,做到不浪费可纺纤维,充分控制或者排除不可纺纤维。低落棉、高质量、高产量必须做到:(1)瞻前,对原料性能充分了解;(2)顾后,对生条中或者精条中的短绒含量心中有数,利于在牵伸区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弥补,控制短纤维运动造成的质量波动;(3)有效分配,在清梳,精梳,进行有效调整分配落棉。具体控制目标见表3。
表3 低落棉高质量落棉目标控制值
备注:非棉纤维一般控制在1019-1035kg/t。
三、低落棉高质量实施措施
3.1 开清工艺七项优化措施
开清工艺实现低落棉、高质量的原则是:将棉块充分开松,将杂质充分暴露,利于尘棒和打手排除,实现质量提升,落棉降低。设备配置时,尽可能要求清棉开松实现梳理化。清梳联设备流程上尽可能的多梳少打、以梳代打,少用轴流、多用豪猪,少用刀片、多用梳针,大角度梳针、锯齿预分梳相互结合,提高纤维伸直三度保证产品质量。
3.1.1 抓棉机工艺
抓棉及为提高开松效果,实现杂质暴露,工艺思路:高速开松,少抓、快走、轻抓、少揉。打手伸出肋条距离小-4-0mm,行走速度16-20m/min以上,打手速度控制在1000-1300r/min以上,棉块的开松度小于45mg/块。
3.1.2 轴流混开棉机工艺
传统单、双轴流设备,在自由状态下落杂,减少纤维损伤,存在除杂效率低,棉结增长高,落棉多的问题。目前,流程普遍采用新型平进平出式开棉机,高除杂效率同时减少揉搓造成的棉结增加,控制棉块体积小于30mg/块。同时采用高打手速度,封闭或者半封闭尘棒,减少落棉,增加开松效果。
3.1.3 多仓混棉机工艺
多仓混棉机在低落棉、高质量控制方面,原则是:小压力保持棉块体积蓬松,减少揉搓;高速度,利用离心力,减少棉块在打手室内缠绕揉搓,减少索丝,增加开松,棉块体积小于25mg/块,为后部除杂提供有利条件。一般打手速度大于400r/min,换仓压力小于-280Pa。
3.1.4 精清机工艺
精清机优化工艺原则:适度速度、紧隔距、薄喂给、弱控制、多梳少打、快输送、减少落棉降低耗棉。一般在550-900r/min,棉块体积在2-3mg。由于前道设备不同,在一道精清机上很难完成精清任务,目前有增加一道精清设备棉束控制在1mg以内,减轻梳理压力。此处工艺,适度提高落棉量,防止大杂变小杂。
3.1.5 喂棉箱工艺
棉箱工艺随产量的增加,需要加强对棉块的充分开松,减少刺辊后部梳理区的负荷。可以采取适度高速增加对纤维的开松,单机产量80kg/h以上的,棉箱打手速度控制在800-1400r/min(涤纶、非棉纤维控制在1200-1500r/min),棉块体积在0.5mg以下。
3.1.6 流程负压
传统认为经济风速,各吸落杂点控制在偏低的负压即可,否则造成落棉增加。低落棉高质量的工艺要求:提高流程负压,利于落棉输送,同时加大对微尘的排除,以保证纤维块在打手室内、管道内,不堵、不飘、不飞、不噎为原则。单机产量60kg/h以上,线产量在800kg/h以上,棉箱负压一般控制在-860pa以上,梳棉机负压-900pa以上,为高产量提供释放气流的空间,减少正压形成,减少飞花造成的落棉增加。
3.2 梳棉梳理工艺优化
梳理速度上,原则上降低落棉与提高排杂,提高纤维梳理度兼顾纤维损伤结合;梳理隔距上,质量是梳理出来的,不是落出来的,要在提高纤维梳理强度伸直度上。排杂工艺上,尽可能排除不可纺纤维及杂质,保留可纺纤维且充分利用。
3.2.1 梳棉速度
(1)刺辊速度:结合齿密,采用低速度、密齿刺辊,减少损伤和降低落棉相互结合。工艺一般采用930r/min以下,与锡林形成大速比为原则,优势是齿密增加,速度降低减少纤维损伤,降低落棉。
(2)锡林速度:锡林速度偏高利于纤维伸直,提供梳理效果。锡林430r/min以上,利用离心力排除小杂,利用高速度增加对纤维的梳理强度,提高伸直效果保证质量稳定。
(3)盖板速度:盖板采用低速度,降低落棉;同时盖板低速度,延长了盖板上携带纤维在锡林盖板间交替分梳的时间,利于梳理质量。一般棉纤维采用盖板220-300mm/min,非棉纤维一般控制在120mm以下。
3.2.2 梳棉梳理隔距
紧隔距、强分梳是梳理隔距的原则,同时考虑落棉影响因素。工艺设计:给棉板-刺辊隔距,一般采取中隔距0.30-0.50mm,使梳理和纤维保护相互结合;预分梳板-刺辊隔距,偏紧掌握有利于开松,一般控制在0.50-0.60mm;锡林到前固定盖板隔距,偏紧对梳理质量有利,一般采用0.18-0.25mm;锡林到前棉网清洁隔距:利用棉网清洁器改善除杂效果,一般控制在0.25-0.30mm;锡林到盖板隔距:要求准且紧,一般在0.13mm-0.18mm;锡林到后固定盖板隔距,偏大掌握,减少纤维在后部梳理区揉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棉结增加,根据棉层厚度进行设计,棉层厚度在0.6mm隔距控制在0.8mm-0.5mm;棉层厚度在0.9mm,隔距控制在1.0-0.7mm。梳棉机梳理隔距见表4。
表4 梳棉机梳理隔距优化对比
3.2.3 除杂工艺
纤维中杂质和疵点只能排除,否则只能裹在纱体内或者在纱体表面,影响产品质量。通过除杂工艺的突破,把真正的杂质落下来,把可纺纤维得到保留,提高除杂效率,最大可能的降低落棉。工艺设计:提高打手速度,收紧落杂隔距和空间,利用速度排杂,利用落棉空间调整气流,使落杂和梳理、降低落棉相互结合。具体除杂工艺见表5。
表5 梳棉机落棉工艺优化对比
3.2.4 合理分配各部落棉工艺
传统工艺:落棉,不是越多越好,在落棉增加的同时要有针对的进行落物的排除,才能有利于质量的提升,如果只盲目的提高落棉率或落物量,对质量的改善不大。量可以调整,质只能分配。
新工艺:合理分配落棉,把真正在杂质、并丝落下来。前棉网清洁器的落物量增加质量改善明显;其次是后棉网清洁器和盖板落棉率;再次是刺辊后部落杂区;最后是刺辊吸口和锡林下方吸口。
涤及非棉纤维,降低落棉主要是后部刺辊工艺和盖板角度,其落棉占到80%,这里最有效;降低落棉高刀封闭落杂区,盖板采用大角度78°提高纤维释放能力,减少落棉。具体落棉分配见表6。
表6 落棉分配表